创新意识的培养

时间:2024-02-22 17:48:30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每件事物都需要不断改进以及创新,只有不断地突破新高度才是挑战自我,无论在生活在还是在学习上,创新都是必要的,首先我们要有这个意识,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1

一、具有创造意识和科学思维

一方面,每一个人都应在竞争中强化自己的创造意识,要敢于标新立异,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对事物应有敏锐的洞察力,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那么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一种创新。

其次还要善于大胆假设,要敢想、会想,不要被思维固话,跳出思维的局限待待事物,创新便会很简单。另一方面,在具有创造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科学思维,面对同一问题,发散思维,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扩大自己的认知地图,才能不断创新。

二、不断进行自我提问

如果不问"为什么",人类会减少很多创新性的见解。一个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总是能透过表面现象去寻找问题的本质,他们从来不把任何事情看做水到渠成的过程,也不会把事情当作理所当然的结果。那些看似一时冲动提出的问题往往包含着更多创新思维的火花。

三、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太多的想法,这其中大部分的想法都被自我审查意识否定了,这种自我审查机制将一切看是离经叛道的想法都当作"杂草"一样铲除,留下循规蹈矩的想法,但这些循规蹈矩的想法是没有创造力的。

想要创新便不能放弃每一根"杂草",当有了稀奇古怪的想法时应该表达出来,每一次表达都能拯救一个创新的小火花,只有这样才能更仔细的去审视,去探索,去验证,去发现它们真正的价值。

四、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

创新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想要实现一个小创意、小方法也会遇到种种困难,创新的过程从不是一蹴而就,在创新的过程中应坚定信心,不断进取,当创新活动误入歧途时,应调整方向,迫使自己转向或紧急刹车。

创新的意义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个人不创新,会被公司淘汰;公司不创新,会被行业淘汰;行业不创新,会被社会淘汰,社会不创新,会被历史淘汰。

知识产权就像食物一样,是有保质期的,你不创新总会被对手超越,未来的竞争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不想被超越需要不断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创新的火花“加油”。

  创新意识的培养2

创造性活动源于创新意识。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与创造学家王极盛研究认为,创新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造需要、思维独立性与创造性思维等因素所组成。这些因素在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但它们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笔者认为,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与创造需要是创造意识中的动力系统,它们共同推动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但仅有这个动力系统还构成不了创新知识,还要有思维独立性、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其中,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意识的核心成分。可以说,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抓住创造性动机与创造性思维两大关键因素来进行激发与训练。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整体目标与培养创新意识的重点,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严格按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具体地说,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必须遵循下面的几条主要原则:

1、师生关系民主化原则。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人”系统。师生双方的民主、平等、合作有助于提供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传统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支配与被支配的教学关系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

2、“双基训练”与发展思维统一原则。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可以说,一定的知识学习是创造性思维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创造性思维反过来又促进知识学习与掌握。因此,课堂教学中,二者应该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一个都不能忽视。当然,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训练思维、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3、探索性原则。课堂教学要具有探索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其打开思路,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实践表明,简单化的、由教师说了算而缺乏探索性的教学情境,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思维僵化”,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

4、整体优化原则。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构成这个系统的要素很多。其中,最核心的是教学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创造性教学中,这些要素要有机统一、相互配合、以学为主。这样,整个课堂才能优化,最终达到知识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多重目的。

教师在贯彻上述四条主要原则时,应具体表现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上:

一、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内外动机。

创造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是一种“全或无”的现象,而是除了低能和病患者之外,所有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的一种特性。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时,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教师应善于激发,使其从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创造动机有内在与外在动机之分,教师在激发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

1、师生交往中,教师不仅要明确传递个人意义,而且还要善于传递个人意义,使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是鼓励同学们创造性思考与学习的,是喜欢创造性的人的。传统教学往往满足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致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有个人观点,更谈不上创造。我们应克服这个弊病。

2、及时表扬,使学生直接明白“学习贵在创新”。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学习有创造性成分,就应及时表扬。从信息论角度看,及时肯定或表扬,就是直接传递了“应该怎么做”的信息。但及时表扬不等于教师过早进行总结评价,更不等于教师直接把正确的方法与答案告诉学生。

3、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源于好奇心。”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者深入持久的推动力。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刺激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主要途径是设置问题情境。有一位物理教师在讲授阿基米德定律时,先作第一次演示:将一块铁与一块木头扔到水盆里,铁沉下木头浮起来。问学生为什么,回答是:铁重木头轻。于是教师再用天平称了同重的铁块与木头,然后又扔到水盆里,学生看到还是铁沉下去木头浮起来。于是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完全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为什么设置问题情境有这样大的作用?皮亚杰的解释是:“当感性输入与现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中等程度的不适合时,人的兴趣最大。”中等程度的不适合,通俗地说就是,学生感到了“既熟悉又不熟悉”。上面这位教师设置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境。

4、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鼓励大胆质疑。思维独立性是创新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表现在个体善于根据客观现实,冷静地思考问题,不为书本或他人的观点所左右。根据埃里克森的研究,个体的独立自主性早在一个人的幼儿时期就产生与表现出来。遗憾的是,因为传统教学倾向于鼓励学生的依赖行为,而不支持他们独立地思考与行动,结果导致了幼儿时就产生的自主、积极思考的心理特征为被动的心理特征所取代,依赖性日益增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思维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独立性主要以怀疑感的形式体现出来。怀疑感不等于怀疑一切,否认一切。科学研究或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怀疑或质疑的。怀疑可以使人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中国古代学者就很重视学问上的质疑,提出“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中国杰出的科学家李四光敢于怀疑传统权威理论———“中国无油论”,并提出自己的理论,李四光的“中国有油说”已被大庆等油田所证实。

5、使学生明白创造的价值意义,激发其成就动机,是推动学生求异创新的恒久动力。根据阿特金森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教师应该用大量翔实的材料,摆事实,讲道理,或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从中明白创造对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意义。从而能够在学习中自我激励、自我命令,训练与培养自我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动机。上面提了5条措施,其中第1、2条主要是要激发形成创造的外在动机。第3、4、5条则主要是激发形成其创造的内在动机。笔者认为,外在动机是必要的,但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更重要动机,几条措施要有机结合。

二、从课堂教学的若干关键问题入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性思维包含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集中思维是一种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它一般可用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指标来衡量。相比较而言,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性思维更重要。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也认为测定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测定其发散思维。中国的传统教学,受种种因素影响,对学生的集中思维训练得比较好,但对发散思维训练很不够,因此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的课堂教学要特别强调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必须抓住影响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影响课堂全局的整体性、方向性因素,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二是作为教学环节、教学途径的重要因素,如练习的安排、理论联系实际等。三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教学辅助手段与思维策略思维方法等。下面主要从第一、第二两个方面作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教学方法的使用,重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维。

杜威认为,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布鲁姆有一次来中国访问,他听了某城市一所小学的一堂课后所作的评论值得我们深思,他说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摆布,学生好像木偶,看不到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布鲁姆的评论固然尖锐,但是我们很多教师的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应该从自己创造性的教与学生创造性的学两个角度来考虑教学方法,而且必须明确,“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

1、教———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帮助者。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应对学生的行为有所促进,教师应是帮助学生的人。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代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其实,学生的思维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只有在思维中才能发展思维。斯宾塞说得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一般而言,教师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1)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条件。

(3)启发点拔。

(4)提供必要材料。

(5)帮助解答疑难问题。

(6)引导理论联系实际。

(7)精心设计练习。

(8)适时反馈。

(9)指导运用思维方法。

(10)调节控制教学进程等等。

2、学———学生在教师促进下,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活动主要体现在:

(1)批判性学习。

(2)多向思考、大胆设想。

(3)讨论与相互评价。

(4)动手操作。

(5)质疑问难。

(6)自我命令、自我调节等等。这些学习活动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共同体现与贯穿在课堂学习的始终。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最好是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而后让学生创造性解决。

1、以问题开路。笔者在前面已经讲过了问题情境的好处。因此,教师最好是将新知识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兴趣。教师尤其是要在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处设疑设问。这样,便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好问题(情境)的标准。我认为一个好问题,应体现:

(1)导向性。问题要指向训练目标,又要指引课堂教学,使之逐步展开。尽量做到像美国著名的创造心理学家托兰斯所说的,“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种只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向,或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线索的课题,让学生独立探索。”

(2)趣味性。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探索欲望。

(3)合理性。设计的问题要与新知识具有适切性,而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

(4)可探索性。设计的问题允许有最优答案,但尽量不要有唯一答案。问题应具有不确定因素,但在学生的探索下,可以得到多种解决。在这四种体现中,尤以可探索性对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最为重要。

3、有些知识问题要结合使用变式教学,克服思维定势。教学中,有的知识问题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对这样的知识内容,教师要进行变式教学。教学实践表明,有两种变式运用最为广泛,一是语言变式;二是图形变式。卢仲衡同志曾做过这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变式都可以克服定势影响,只不过有时可以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效果更好。要视具体知识问题而定。

三、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以驰骋想象与思维的时空。

各科教学中都有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上海大同中学有位地理课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教了城市环境问题后,联系本市城市生态系统的现状,让学生自行分析造成这些城市环境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的近期与远景的实施建议,其中明确政府应做些什么,我自己应做些什么等等。结果表明,这样的设计,学生显得特别活跃,他们认真地、积极地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个个方案建议提了出来,他们相互评论,有的肯定,有的修正,有的坚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的学习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

精选练习作业,着重训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词多义、一物多用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各个学科教师都可以设计这种练习。

上面着重论述了怎样抓住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辅助手段,现代教育技术与思维策略、方法的使用,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训练。除此以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防止诸如焦虑、恐惧、苦恼、悲伤等心理状态的产生,并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豁达、乐观、沉着的心理状态。因为,消极的心理状态往往使人不能进入创造过程,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则有利于人们进入创造过程。

《创新意识的培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