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
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我们中国向来是以礼仪为主的,有礼仪之邦的称呼,中国很多人从小就在学习礼仪文明的知识,那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的相关内容吧。
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1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有“礼仪文明之邦”之誉。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和睦谦逊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份量极重的一个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群体,注重政治伦理和人际关系,这一点已成为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群伦理关系的特殊关注,不仅体现在中国社会伦理思想的高度发达,也体现于礼仪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备。
礼的产生非常遥远,据王国维考证,卜辞中的“礼”字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做供奉,表示对先祖或鬼神的敬意。远古先祖对于生存环境中出现的风雨雷电、洪水地震、日蚀、月食、动植物的生生灭灭,以及自身的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感到迷惑不安,无法把握驾驭,便认定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和自然的力量,即鬼神。一切不可解释的神秘奇迹和一切令人怖裸慌恐的灾祸现象,都被归于鬼神的意志支配力量驱使。为了祈求鬼神消灾去祸、降福于人间,远古先祖就把最好的饮食供献给它,想方设法使鬼神满意,以便让鬼神对人们宽容开恩。
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2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
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
礼仪的起源,源于祭祀。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以及礼仪的发展过程。
中华礼仪文明的文化传统3
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
说到礼仪,就要提起中国古代的三礼。“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文明。
从 “跪拜礼” 到“揖让礼”的演变就反映了这一过程。“跪拜礼”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但那时人们仅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进入阶级社会后,情况就不同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里,“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
辛亥革命成功建立民国后废除原来的跪拜礼,人们见面后只需打拱作揖表示礼貌即可。
“揖让礼”。“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揖让礼已经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从西周起就开始在同辈人见面、交往时采用了。《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后来拱手逐渐成了相见的礼节。很多礼学专家都认为,拱手礼不仅是最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见面礼节,而且也是最恰当的一种交往礼仪。
我们作为当代中学生,身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学习礼仪知识,运用礼仪规范,对提高我们自身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在社交场合中,如何运用社交礼仪,怎样才能发挥礼仪应有的效应,怎样创造最佳人际关系状态,这同遵守礼仪原则密切相关。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尊重是礼仪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尊重他人,只有真诚尊重,方能创造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真诚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真诚是对人对事的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待人真心实意的友善表现,真诚和尊重首先表现为对人不说谎、不虚伪、不骗人、不侮辱人,所谓“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表现为对于他人的正确认识,相信他人、尊重他人,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真诚的奉献,才有丰硕的收获,只有真诚尊重方能使双方心心相印,友谊地久天长。
当我们进行人际交往时,一定要牢记记三点:给他人充分表现的机会,对他人表现出你最大的热情,给对方永远留有余地。这样才能让他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和尊重。
总之,礼节这件事,在生活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节从中周旋的力量。有无礼节是人与兽的差别所在,也是人类社会祥和的基础。综观今日,讲礼、识礼者少,故社会秩序乱象常见。各种摩擦、冲突频繁发生,人们相处不仅缺少安全感,甚至有举目皆敌的危机感。礼节是不妨碍他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行万事的通行证,是一个人一生要通达践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