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

时间:2024-04-23 17:08:32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刚开始的时候,男女双方各自戴着面具,等到相处一段时间过后,原本真实的自己开始展示出来。下面是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1

在过往我在培训的课程中,我总会提到面具理论,其实每个人都对待陌生人都有一层面具。

在刚开始的时候,男女双方各自戴着面具,等到相处一段时间过后,双方的面具开始脱落,原本真实的自己开始展示出来,而这时候,你才知道你们适不适合。

而情场高手呢?则是在一开始就将面具下的自己表现出来,同时并将自己的对她的预期降低,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尽量表现差一点,但又不至于对方反感。

而后面,对方将慢慢的被这个情场高手所吸引,原因就是因为情场高手表现差,所以在未来的约会中在对方看来情场高手也就越来越好了。

怎么样才能将面具放下?首先,你需要习惯在人群中将面具摘下,其次就是多点跟异性约会,在约会过程中,练习将自己面具放下,当你完全放下的时候,你的自我也会回归,而吸引力也将由此而增加。

在你放下面具之后,你足够自我,在你自我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处于优势,你可以引导她放下面具,但不能明说放下面具。通常在你放下面具的时候,你的吸引力会提升,通常在双方放下面具之后,你们的气氛及互动都会有质的提升。

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你很难将你的面具放下,在你尝试放下面具的时候,你会觉得不自然,你会感觉到害怕和焦虑。

同时会担心你的表现会给自己以前苦苦塑造的美好印象造成负面影响,但别害怕,时间会让他们重新习惯这个面具下的你。

但你需要记住,就算是面具下的你,也有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一天,也有让自己更优秀的冲动!所以别觉得将面具放下等于将自己最恶心的一面给表现出来!

为面具下最真实并优秀的自己,加油!

未来将会公开更多我在培训课程中的经验,关于面具理论,就分享到这里!

祝你好运,康纳!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2

说起“面具”,你会想到什么?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表现会不同?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面具,在不同的场合会使用不同的面具。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面具用错了,在不该出来的时候出来。

12 月21日,人格面具培训班永康站在永康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开班啦!

来自永康市各界的20余名心协会员参加,此次培训由永康市心理卫生协会举办,邀请国际人格面具学院创始人、温州市人民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黄国胜进行专题培训。

永康市心理卫生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应美艳主持开班仪式,永康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吕时华对本次人格面具培训的背景进行简要的说明。

吕时华会长回顾了永康三院临床心理科的创建和心理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以及与黄国胜老师的多年合作,并愿意为永康市心理卫生协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培育专业化队伍,服务永康人民的心理健康。

同时对学员管理、考勤制度提出要求,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培训提升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地投入到永康市的社会心理服务中。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学员们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分享了此次学习的目的:有的想了解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

有的为了提升和拓展自我;有的为了更好地觉察自己;有的希望学习人格面具并将其运用于心理咨询中;也有慕名黄老师而来,希望学习有始有终。

随后黄国胜老师开展了人格面具的专题培训,对人格面具理论的由来、人格面具的分类、转化,作用,使用,以及人格面具与心理障碍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

期间还穿插了情景互动,学员们随着黄老师一个又一个场景的讲述,各自本真演绎、切换,将理论和形象的表演结合,增加了对人格面具形成和使用的了解。

学员收获:

“第一堂的人格面具课就让人记忆尤深。复杂的心理状况由简单易懂的语言概括描述出来,听着听着就入了心。”

“黄老师的课生动易懂,精分理论信手拈来;个案举例,穿插情景互动有趣。”

“第一堂课就让我深刻地自我觉察。人是需要面具的,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会让合适的面具熠熠生辉!”

“收获满当当。期待下一次的课程。”

培训会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愿意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参与今后的学习,更好地为永康市的心理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3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种人格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类型理论,特质理论,结构理论。

1、类型理论

为了区分不同的人,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把人分为两类,如内向型和外向型、理智型和情感型、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享乐主义和浪漫主义、勇士和懦夫、君子和小人、挥霍者和吝啬鬼等。

内向和外向是荣格提出的,应用广泛,几乎是妇孺皆知,但与一般人的理解不完全相同。荣格所说的内向和外向不仅仅是合群不合群,而是“力比多”能量投注的方向,指向自己的是内向,指向他人和外界的是外向。

内向的人重精神,外向的人重物质。因此,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内向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是外向的。荣格写过一本书,叫《性格类型学》,广泛讨论了各个领域的两种类型。

比二分法复杂一些的是三分法,就是把性格分为三种类型,如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或者头型、胸型、腹型。

一般认为,理智是头脑的功能,头脑发达的人往往比较理智,擅长逻辑分析,喜欢思考,情感比较淡漠,适合当科学家。情感定位在胸部,因为心情紧张的时候会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情感型的人感情丰富,情绪变化大,表现夸张,行为容易受情绪控制,比较适合当艺术家。

意志是比理智更高级的功能,但是,一直以来都被定位在腹部,认为与身体关系密切,是心理活动的源动力,相当于精神分析学派所说的“力比多”。

意志型的人行动力强,做事风风火火,很有魄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比较实干,适合当领导、老板,也是很好的员工。

霍妮按人际关系模式把人分为三种:谦卑型、报复型、回避型。谦卑型的人对人友好,想跟所有的人搞好关系,想得到所有的'人的爱,因此常常委曲求全、讨好别人;

报复型的人总觉得别人对他不友好,充满敌意,随时准备报复别人,所以人际关系不好,经常跟身边的人发生冲突;回避型的人情感淡漠,离群索居。

霍妮的三分法和传统的三分法没有对应关系。

希波克拉底主张四分法,按“体液”比例的不同把人分为四种气质,即多血质(血液)、粘液质(粘液)、胆汁质(黄胆汁)、忧郁质(黑胆汁)。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多,能说会道,交际甚广,兴趣变化快,适应能力强;粘液质的人老实忠厚,吃苦耐劳;

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容易冲动,精力充沛,但忠心耿耿,很讲义气;忧郁质的人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思维悲观,容易疲劳,神经很脆弱。

荣格还根据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把人分为感觉型、直觉型、思维型、情感型。这四种类型与内外向相结合,就产生了八种“心理类型”。

布里格斯和迈尔斯在此基础上把人格分为十六种类型(MBTI)。中医则根据五行学说把人的性格分为金型、木型、水型、火型、土型。

现在流行“九型人格”,就是把人分为:1号完美主义者、2号给予者、3号实干者、4号悲情浪漫者、5号观察者、6号怀疑论者、7号享乐主义者、8号保护者、9号调停者。

3号实干者、6号怀疑论者和9号调停者是核心性格,分别对应于霍妮的谦卑型、回避型和报复型。其它性格都是这三种性格的细化。

把人分为两类或十类,都是远远不够的。同一种性格的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把他们归为一类,就抹杀了他们的个性。这是类型学的不足之处。

另外,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如果属于某种类型,就不能同时属于另一种类型,例如,一个人如果是男的就不能同时是女的,是孩子就不能同时是成人。

但是,在性格方面,绝大多数人都是同时符合两种甚至多种性格,也就是所谓的“混合型性格”。

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是混合型性格,只是不同的性格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例如理智型占30%、情感型占50%、意志型占20%,或者谦卑型占60%、报复型占10%、回避型占30%。

如果是六分法、八分法、九分法或十分法,通常采用“两点评价”或“三点评价”,也就是用占比重最高的两种或三种性格来概括。这实际上已经是特质理论了。

2、特质理论

特质理论认为,人们的性格可以用几个“特质”、特征、因素或维度来描述。最简单的是用一个特征,例如内外向或外向性,表示一个人很外向、不太外向或不外向(也就是内向)。

艾森克用三个维度解释人的性格,它们是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其中,内外向(即外向性)和神经质(即情绪不稳定)两个维度可以解释古老的气质学说。

多血质是外向、稳定,粘液质是内向、稳定,胆汁质是外向、不稳定,忧郁质是内向、不稳定。

用两三个特质解释性格显然是不够的,卡特尔用了16个因子(16PF),好象又太多了。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用五个因子刚刚好,它们是:神经质(N)、内外向(E)、开放性(O)、宜人性或随和性(A)、谨慎性或尽责性(C),称为“大五人格”。

英文缩写是NEO(意思是“新”)或OCEAN(意思是“海洋”,包罗万象)。

特质理论有三种:

(1)理论型,以艾森克为例,先设定有哪些性格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因素去编制量表;

(2)经验型,以MMPI为例,找出心理病人或人格障碍者的答卷特点,以此作为一个维度;

(3)分析型,以卡特尔为例,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因素分析,把相关性比较高的条目归为一类,组成一个因子。大五人格理论是三者的完美结合。

目前还流行一种“三维人格”,认为性格是由三个独立的维度构成的,它们分别对应于脑内的三种神经递质,即多巴胺、五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是与内驱力或“力比多”有关的物质,增多引起兴奋、放纵,减少引起刻板、拘束;五羟色胺是一种保护性和抑制性的物质,增多可以止痛,还会抑制性欲和食欲,减少引起焦虑;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兴奋性的物质,增多可以引起大脑和身体的兴奋,提高应急能力,减少引起抑制、压抑和抑郁。

3、结构理论

“混合型性格”一词有两层含义:

(1)介于两种或几种性格之间,各种性格都沾一点边,但不典型,无法清晰地归入某一类型;

(2)同时具有两种或几种性格,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类型,也称“双重性格”或“多重性格”。

例如,有的人对朋友的事非常热心,朋友遇到困难,他会倾力相助,随叫随到,可是,自己家里的事,他却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家人的提醒和唠叨都不起作用;

有的人对别人很宽容,很理解,很有礼貌,对自己的家人却非常挑剔,怎么看都不顺眼,说话总是恶声恶气;

有的人在外面叱咤风云,像个凶神恶煞,人人敬畏,在家里却像一只小绵羊,被老婆孩子呼来唤去;

有的人在公共场合缩手缩脚,在朋友面前却能谈笑风生;有的人跟朋友有说不完的话,跟家人却难以沟通;有的人平时一本正经,喝了一点酒就变得非常风趣、诙谐。

多重性格的存在说明人格是由不同的“部分”构成的。弗洛伊德把这些部分称为本我、自我、超我。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本我相当于人的动物性。自我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其作用是适应环境,以便更好地满足本我的需要。超我是社会规范,通过父母被内化,以便从内部约束本我。

荣格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由原型构成,与心理有关的原型主要有六个:自我,自性,阿尼姆斯,阿尼玛,人格面具,阴影。

自我是意识的中心,自性是整个人格的中心。阿尼姆斯是女人的男性灵魂,阿尼玛是男人的女性灵魂,人格面具是人的社会性,阴影是人的动物性。

伯恩把弗洛伊德的理论通俗化,把本我称为“儿童状态”,把自我称为“成人状态”,把超我称为“父母状态”。个体经常会在三种状态中切换,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风格。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自体表象(简称自体)和客体表象(也叫内在客体)构成的,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又有很多种,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

科恩伯格列举了十对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

与此类似,戈特曼认为内在的部分有七个:司令克里斯托弗,哨兵卡洛斯,能量总管凯蒂,好色之徒达林,筑巢鸟谢尔比,开心果彼得,探险者梅里尔。

萨提亚也给这些“个性部分”命了名,分别称之为:佛祖,爱因斯坦,梦露,史努比,尼克松,撒旦。

施沃茨的“内在家庭系统”理论把一个人想象成一个家庭,里面有放逐者、保护者、管理者、消防员。

戈特曼的理论是潘克塞普“情绪指令系统”理论的通俗版。潘克塞普是神经学家,他发现人脑中存在七个情绪指令系统,它们分别是:竞争、好奇、性、饮食和睡眠、娱乐、防御、利他。

早在弗洛伊德之前,让内就用“解离”解释癔症的发病机制,而弗洛伊德是用“压抑”解释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后来成为主流,让内被人渐渐淡忘。

用自体心理学的术语,解离就是垂直分裂,压抑就是水平分裂。垂直分裂比水平分裂更普遍,自恋性行为障碍基本上都是垂直分裂的结果。

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重自体”的概念,认为自体不是一个,而是许多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自体是不一样的。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也证实了这一点。

自体心理学的后继者利希腾伯格区分了五种动机系统:生理(饮食和睡眠),依恋,探索和自信,对抗和回避,感官和性,与潘克塞普的情绪指令系统大同小异。

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格是由人格面具构成的,每个人都有很多人格面具,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活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使用不同的人格面具,也属于结构理论。

《培训课程资料之面具理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